碳博會以“走向碳中和之路”為主題 ,由主題展覽 、係列論壇和貿易對接活動組成 。展覽規模約10萬平方米 ,國內外近600家知名企業參展 ,集中展示了能源轉型 、節能增效 、循環經濟、實踐探索 、低碳服務 、低碳交通等六大板塊的創新發展成果 ,預計將吸引超10萬人次觀眾前往參觀 。
倡議將6月11日定為“世界低碳日”
在歐萊雅展台入口處 ,藝術家王小慧創作的“網紅”藝術裝置生動詮釋了歐萊雅此次參展的主題 :“一支口紅的‘碳索’之旅” 。這一裝置描繪了歐萊雅產品從研發 、原料 、包裝 、采購 、運輸 、零售 、消費者使用到回收的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跡 。
博覽會上 ,歐萊雅聯合菜鳥集團 、微軟中國 、華熙生物等十大戰略供應商共同發布減碳宣言 ,致力於共建可持續消費生態圈 ,推進全價值鏈碳減排 。
在6月11日舉行的主旨論壇上 ,《上海低碳倡議宣言》正式發布 ,倡議加快推進生產方式綠色轉型 ,共同推動形成和諧共生 、綠色發展的良好氛圍 。宣言倡議推廣踐行簡約適度的生活方式 ,共同營造綠色低碳生活新時尚 。宣言還倡議將博覽會開幕日——6月11日定為“世界低碳日” 。
同期舉行的科學論壇上 ,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 、清華大學碳中和研究院 、清華大學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 、上海交通大學碳中和發展研究院共同發布了《科學促進碳中和上海倡議》 ,著眼於大力推動碳中和前沿科學和關鍵技術突破 、大力推動碳中和協作網絡與交流平台建設 、大力推動碳中和科技領域高水平人才培養三個方麵 ,希望以科學促進變革 、應對共同挑戰 、成就人類福祉。
在中國工程院院士 、上海交通大學碳中和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杜祥琬看來 ,工業革命以來所形成的發展模式在世界範圍內已開始落幕 ,新的發展範式的興起將創造人類社會新的現代化模式 。2060年實現碳中和隻是一個裏程碑 ,並不是終點 。“未來的社會需要未來能源的支撐 ,到那時能夠更好地理解‘雙碳’目標的曆史意義” 。
一係列合作成果落地
碳博會既是展示窗口 ,也是合作平台 。會上 ,一係列重磅合作達成 。
引“綠色金融活水” ,灌“綠色園區之花” ,臨港集團在碳博會上收獲滿滿 :6月12日舉辦的臨港集團綠色金融主題論壇上 ,臨港集團與瑞穗銀行簽約 ,達成全麵戰略合作 。雙方將共同推進位於臨港新片區 、由國家發展改革委授牌的“中日地區合作示範園區”產業發展 ,打造具有國別特色的銀行與園區緊密合作的新模式 。
同時 ,新片區經濟公司分別與星展銀行 、華僑永亨銀行 、大華銀行簽署框架協議 ,計劃將新加坡綠色金融活動周納入滴水湖新興金融大會係列 ,進一步提升臨港與東盟的資源鏈接與生態聯動 ,共同打造滴水湖金融灣特色品牌 。
在博覽會同期論壇——2023長三角燃料電池產業高峰論壇上 ,燃料電池企業與金融領域機構也來了一場“雙向奔赴” 。論壇聚焦氫能汽車產業化發展,抓住能源低碳化新風口 ,多個項目得到了投資人密切關注並達成了初步合作意向 ,促成了項目與資本的精準對接 。
上海上氫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中氫源安(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蘇州元章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和雲動(上海)汽車技術有限公司等四家燃料電池企業在論壇上進行了現場路演 。參與的金融機構包括上海股權托管交易中心 、本初資本 、哪吒資本 、啟高資本 、上大科投 、寧波銀行 、北京銀行 、工商銀行等 。
碳博會期間 ,西門子與全球知名的第三方專業技術服務商DEKRA德凱簽署合作夥伴協議 ,雙方將從產品 、服務 、市場等多維度在智慧能碳管理 、能源審計等領域方麵開展深入合作 ,攜手打造建築 、園區 、工業等領域的數字化和零碳標杆項目 ,推動城市與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及“雙碳”目標 。
講好中國“綠色”故事
展會的另一大亮點是 ,國際專業服務機構帶來了最新報告及相關研究成果 ,輸出碳中和前沿洞察 ,提供綠色解決方案 ,助力產業轉型升級 。
安永大中華區財務會計谘詢主管合夥人劉國華對上海證券報記者表示 ,建議國家在推進“雙碳”標準體係建設過程中 ,注意政策與標準應做到有效銜接 ;確保標準的一致性 ,避免因為製定部門不同而產生標準之間的分歧 ;應積極追蹤國際標準變化趨勢 ,加強國際交流 。
畢馬威中國副主席 、華東及華西區首席合夥人楊潔表示 ,當前 ,中國全社會對於ESG可持續發展理念的關注已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畢馬威將通過自身低碳行動以及專業服務賦能 ,攜手更多企業講好中國“綠色”故事 。
“隻關注企業財務表現的時代已經結束 ,用財務報表和ESG 報告全麵評價企業的時代已經來臨 。有更好ESG表現的企業一定能夠從同行中脫穎而出 。”畢馬威中國環境 、社會及治理(ESG)主管合夥人林偉表示 。
普華永道與全球環境信息研究中心(簡稱“CDP”)在碳博會期間發布了雙方共同撰寫的中國企業2022年度CDP披露分析報告 ,宣布雙方將進一步深化合作 ,並將合作範圍擴展到更廣泛亞太地區的計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