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 :
2020年 ,我國提出了“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 ,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 。
2021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 ,要堅定不移推進 ,但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 。”
2023年中國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 ,穩步推進節能降碳 ,統籌能源安全穩定供應和綠色低碳發展 ,科學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 。在談及今年政府工作時亦提出 :完善支持綠色發展的政策 ,推動重點領域節能降碳 。
“雙碳”連續三年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實現“雙碳”目標 ,成為新發展理念下著力解決資源環境約束的突出難題 ,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麵對減碳挑戰 ,中國式減碳路在何方 ?讓ballbet來聽聽兩會聲音 。
政府引導 :加強立法 ,政策支持
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委員會 :《關於強化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製度保障的提案》
啟動“應對氣候變化與碳中和法”立法進程 ,完善推動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基礎性法律和框架法 ,一攬子製修訂能源法 、電力法 、煤炭法 、節約能源法 、可再生能源法 、土地管理法等相關法律 ,以保障能源結構低碳轉型 、煤炭消費盡早達峰 、高比例可再生能源體係構建等目標實現 。
全國政協委員 、中國石化董事長 、黨組書記馬永生 : 將CCUS項目納入我國自願減排機製
一是重啟並打造全國統一的CCER市場 。
二是研究並發布CCUS方法學 ,從國家層麵組織開展CCUS方法學研究推動CCUS項目規模化效益化發展 。
三是參考國際經驗出台支持政策 ,加快完善CCUS行業規範 、製度法規框架體係以及技術規範 ,出台CCUS量化核證國家標準 ,並參考國際經驗 ,探索製定麵向碳中和目標的CCUS稅收優惠和補貼激勵等支持政策 。
全國人大代表 、廈門國家會計學院教授黃世忠 :建議完善政府相關機構 、機製
盡快成立我國可持續發展披露準則的製定機構 、盡快明確我國可持續發展披露準則的製定策略以及盡快建立我國可持續發展披露準則的協調機構 。可由財政部作為牽頭單位 ,建立可持續發展披露準則的部際協調機製 ,其成員單位可包括國家發改委、人民銀行 、證監會 、銀保監會 、國務院國資委 、工信部 、生態環境部 、自然資源部 、水利部等 。
全國人大代表徐張豔 :建議探索“雙碳”市場化改革
浙江省衢州市市長徐張豔介紹2021年以來當地探索推進碳賬戶體係建設 ,首創碳監測核算體係 ,目前已建立7大領域239.6萬個碳賬戶 ,為“雙碳”市場化運作機製改革奠定基礎 。
企業依托碳賬戶工業品碳足跡應用 ,對生產工藝各環節的碳排放開展分析並進行一係列改造升級 。柯城區則探索打造居民碳賬戶“零廢生活”數字化應用場景 ,以居民生活垃圾分類回收為“小切口” ,把垃圾分類和個人“雙碳”工作串聯起來 。
通過探索發現 ,不能單純依靠政府采取行政手段推進‘雙碳’工作 ,而是要走出一條政府主導 、社會各界參與 、市場化運作 、可持續的‘雙碳’實現路徑 。
企業轉型 :能源升級 數字賦能
全國政協常委 、致公黨中央常務副主席 、上海市政協副主席張恩迪 : 能源結構轉型朝更深處推進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需要進一步深入推進能源革命 ,逐步將以化石能源為主導的能源體係 ,轉變為以非化石能源為主導的現代能源體係 。
應構建來源多樣化 、驅動效率高和運行零排放的清潔低碳能源載體 ,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再生能源 ;同時,打破原有能源體製壁壘 ,實現多種能源統籌協調 、互補互濟 ,並在將來形成一個涵蓋電力交易、碳交易等多類型的綠色交易市場機製 。
全國政協委員 、中國工程院院士 、阿裏巴巴集團技術委員會主席王堅 :數字化是唯一有可能實現雙碳目標的技術
工業經濟是電力經濟 ,數字經濟是算力經濟 ,算力是衡量經濟發展的新尺度 。今天的數字化就相當於百年前的電氣化 。算力就如同百年前的電力 ,會成為國家的核心基礎設施 ,再次激發創新能力 。而今天提供算力最好的方式就是通過雲計算 。
王堅認為 ,接下來的100年要通過減少碳排放量 ,達成雙碳目標 ,數字化或是唯一的路徑 ,“我目前沒有看到任何一個技術既能讓經濟持續增長 ,又能實現雙碳目標 ,唯一有可能的是數字技術 ,而且是還沒出現的下一代數字技術 。”
全國人大代表 ,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 、首席執行官周雲傑 :下好全國“一盤棋” 促進碳普惠規範化發展
強化碳普惠相關製度建設 ,不斷完善頂層立法設計 ,從而幫助各碳普惠試點進入統一而規範的新發展階段。
通過公益性高 、普及性強的碳普惠場景調動大眾參與的積極性 ,更有利於全國試點的推進 。如“廢舊家電回收再生循環類項目”等循環經濟類項目可以作為碳普惠項目示範 。
“下好碳普惠全國發展‘一盤棋’ ,還要有科學統一的‘數字賬本’ 。”周雲傑建議 ,建立標準化碳足跡核算機製和統一的碳普惠係統平台 ,以實現各試點碳普惠市場的互聯互通。同時建立全國碳普惠管理及運營機構 ,承擔全國碳普惠地區試點及項目試點的管理和運營職能 ,規範碳普惠交易活動 ,塑造良好的碳普惠市場環境 。